當孩子遇上校園欺凌 治療師教3招反守為攻【有片】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7/04/28 14:18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5

分享:

分享:

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,到底父母可否及早教育孩子?「新領域教學及治療顧問」雷珊珊(職業治療師)認為應付「開玩笑」及「抵制戲弄」,不能單讓孩子觀察大人行為,應要以有系統的課程去教授。

兩年前她把澳洲專家 Helen Davidson 的著作《Helping Kids Become Social Heroes》及其澳洲課程引入香港﹐教5至12歲小朋友的家長,掌握教育孩子面對戲弄及認識自己情緒的方法。

當中的3A招式教幼兒面對戲弄,去片看看

澳洲小學社交課程KIDZMIX現在有中文版;左為雷珊珊把書中部分方法拍成動畫。(由受訪者提供)

3A就是:

1. 同意(Agree)

當有人用言語找碴或挑釁,例如︰「你條頸咁長?你正一長頸鹿!」可以教小朋友正面回應︰「係呀!我條頸一直係長,咁便可以望高一些!」
解讀︰表示同意令大家找到下台階,同時令對方知難而退,更有可能因此打破隔膜,搭番膊頭。雖然用這招主角要懂自嘲,但卻可以立時把戲弄轉化成和諧。

2. 詢問(Ask a question)

當遇到有人留難時,掌握對方留難你的同一條問題去反問對方。例如︰「你時時望住本書,正一大書蟲!」孩子可反問︰「啥你們不愛看書咩?」

解讀︰詢問句法可以令對方轉移視點,反觀自己問題。

3. 叫停(Ask to stop)

叫停是當戲弄已去到有傷害性,當事人要喝止。挺起胸膛叫停,保護自己免受傷害。

解讀︰小朋友日常生活也要懂視察形勢,若感受到對方充滿挑釁,便要明確叫停戲弄。

建立健康精神生活

雷珊珊解釋作者 Helen 在青少年及兒童精神科有 30 年工作資歷,並觀察過無數小朋友,發現他們並非全因個性問題致令社交不順暢,只是欠缺訓練,不明白有關禮儀。而學習技巧有助小朋友與人融洽相處,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。

我把 3A 方法拍成了簡單動畫,放上內聯網,吸引學生看;希望日後可以製作其他招式,並想鼓勵家長在教材中學習方法。因當我自己教 4 歲囝囝學 3A 時,也感到大人要一起練習才能令他投入。

雷珊珊謂,教兩歲以下的小朋友,宜用手偶和圖書,準備他們入學前領略交朋友禮節。(黃建輝攝)

她強調當面對戲弄時,人人總會有情緒,並很想用說話還擊或逃避對話:「其實若當事人能快速冷靜下來,改變策略,不但能反守為攻,也讓別人對自己留有好印象;但這些都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內化成能力。而培養小朋友社交,大人需要以身作則,多分享自己如何處理逆境。」

身體語言 宜多練習

雷珊珊謂,當面對戲弄,小朋友身體語言也很重要。例如被欺凌時應有如下姿態:不乞求、不發怒、不恐嚇、不表現傷心等;同時應教小朋友多練習以下步驟,包括︰挺起胸膛、雙肩向後拉;把雙手垂直放在身體兩邊;並與欺凌者保持 3 秒眼神接觸;繼續向前行及不再回應對方等。

停視 3 秒滲入了認知行為心理學,Helen 建議家長與孩子訂下一星期的目標,集中練習當中一、兩個技巧。

孩子面對不友善的人,要善用身體語言,包括挺起胸膛、注視 3 秒,才是正向的表達(右),相反,不應有垂頭喪氣、乞求等表現(左)。(由受訪者提供)

宣導情緒小遊戲

雷珊珊也建議家長可以在家中玩以下活動,助幼兒表達不快。

1.情緒小精靈︰讓小朋友把鹽入滿氣球內製成沙袋,想像被人欺零時的情緒,在氣球上畫一張臉孔;再問他們當不開心時,希望自己變回那種狀態,在背面畫一幅相反表情,讓他們把沙袋帶在身邊,遇事時拿來拉扯,放鬆肌肉。

2. 情緒收集箱︰讓小朋友畫不同的情緒公仔,貼在一個紙箱上,在紙箱上界一個開口變成信箱。引導小朋友寫下每天遇到的事及情緒,放入信箱中,家長可在周六、日抽信出來互相分享。

【延伸閱讀】Ms Yu:頑皮與壞心腸只是一線之差

【延伸閱讀】IQ高EQ低人際關係差 資優兒童非常特徵【有片
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 記者